漆先生和张女士两家本是亲戚,两家人宅基地相连,双方本来关系和睦,但是因为张女士家在漆先生厨房外修了砖瓦房后,漆先生家厨房出现了漏水的现象,两家遂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争端。期间,因为监控和屋顶损坏的问题,两家矛盾再次升级,几乎已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。后因张女士在漆先生院坝边堆放建材问题,双方爆发激烈的正面冲突。两家矛盾经村委会、镇政府多次组织调解也难以化解,漆先生遂诉至法院。
这起纠纷案情虽然简单,判决起来也并不复杂,但法官考虑到一纸判决可能并不能消弭这起陈年积怨,所以在办案全过程一直致力于通过协商处理该起纠纷。但事与愿违,最终法院还是做出了判决,不过这次判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第一印记:摆在家门口的巡回审判
2024年末,冬日的沱牌镇华严村透着寒意,巡回审判的到来为这场漫长的调解拉锯战按下了启动键。审理中,法官逐渐厘清这场纠纷的来龙去脉。
庭审后法官立即带着双方实地勘查现场:屋檐下原告漆先生的手指着屋顶被雨水泡发的痕迹,被告张女士的监控探头正对着厨房采光口——两处物证在阳光下形成无声对峙。
原被告对调解的抗拒显而易见。积压多年的怨气不只源于堆砌的建材、渗水的屋顶和刺眼的监控,言语间更裹挟着对亲情淡漠的失望与埋怨。
当巡回审判落下帷幕,法官绕着两栋紧挨的房屋反复踱步,又与围观的村民低声交谈,试图在乱麻中理出解纷的线头。
第二印记:村委会参与下的调解拉锯战
庭审后,法官多次联系双方进行调解,但双方闪烁的言辞,不断变化的态度,都彰显着这场纠纷的化解注定是场硬仗。
反复查看卷宗后,法官联系上村干部,邀请两家再到村委会办公室进行调解。调解中,村干部和法官一起打上配合,逐一解决了漏水、监控的问题,张女士答应撤下监控,漆先生也愿意在漏水处做上防水处理。然而涉及两家交界处堆积的建材处置方案,双方却难以达成一致。
为打破困局,村委会承诺愿意组织人员帮忙搬走建材,但清运后的堆放选址引发新一轮争执。经过三小时的来回拉扯,仍未能在争执中讨论出两家都满意的方案。
第三印记:判决书送达后的峰回路转
从严冬到初夏,这起纠纷最终还是以判决的方式结案。对于是否由被告清除建材这个核心争议点,法院认为:“被告清除原告门前的建材并不会对被告的权益造成实质影响,被告故意在原告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制造障碍,其行为不应当得到支持和提倡。”遂判决被告按期清除位于原告门前院坝处堆放的杂物、建材。
在判决书中,法官写道:“‘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’古代六尺巷的谦让佳话,与今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倡导的‘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、团结互助、公平合理’原则一脉相承。此次判决要求被告清除杂物,并非偏袒一方,而是践行‘司法作为社会平衡器’的功能。双方不妨借鉴安徽桐城‘六尺巷’的智慧,将‘对峙’转化为‘协作’,方能体现‘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’的处世之道。”
判决生效后,法庭及时对当事人进行了判后回访,张女士和漆先生都表示认可判决的内容,还希望法庭到现场见证。最终,在村委会的全力支持下,仅用时2小时就完成了建材的搬迁、院坝的改造,两家的陈年积怨终于在此刻得到了化解。
一纸判决或许能厘清权责,但只有全流程的司法温度才能唤醒亲情、重建信任。正是这样的破题理念,法官将“六尺巷”谦让美德融入裁判文书说理,实现“德治润心、法治固本”的双重引导,让这份“情理法交融”的判决书成为化解积怨的关键转折点,为类案化解延伸出新的解题思路,诠释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内涵。